• 主管:河南广播电视台   主办:河南电影电视制作集团
  • 设为首页
  • 河南县域经济网

    城市新闻:


    播撒抗日火种 赓续红色血脉

    首页 > 许昌 > 正文

    日期:2025-08-08 10:07:09    来源:许昌日报    
            褪色的窗棂、破损的土墙、斑驳的窑洞……8月5日,置身豫西抗日军政大学第四分校旧址,目之所及皆见证了一群热血青年在此求学的场景。
    豫西抗日军政大学第四分校旧址位于禹州市鸠山镇官寺村,古老的涌泉河从村旁缓缓流过。
           部队缘何在此建校?要从1944年说起。
            1944年7月25日,中共中央发出向河南敌后进军部署的指示和发展敌后工作的指示。9月,为加强对河南抗日根据地的统一领导,中共中央在延安建立中共河南(豫西)区委员会、河南军区和河南人民抗日军。
            “河南人民抗日军由6个支队组成,以张才千为司令员的河南人民抗日军第四支队负责开辟禹(县)密(县)新(郑)登(封)一带。为适应根据地发展需要、解决干部不足问题,1945年4月下旬,河南人民抗日军第四支队在禹西创办了一所抗日军政干部学校,即豫西抗日军政大学第四分校,张才千司令员任校长,副参谋长寇惠民担任副校长,校址设在官寺村白家门。”禹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一级主任科员王宏介绍。
            “豫西抗日军政大学第四分校创办之初,没有教学场地、没有教室、没有宿舍,身为‘倒地主任’的父亲就帮忙找地方、安排宿舍。”官寺村村民刘书占说,自打记事起,父亲刘改华就经常给他讲述那段历史,“当时的学员除少数来自部队外,主要是来自禹县、许昌、郏县、登封、鲁山、宝丰等地的有志青年。”
            豫西抗日军政大学第四分校是战地大学,师生学习、生活十分艰苦:生活上,实行供给制,师生同吃同住,住的是土窑洞,用麦秸秆打地铺。学习上,没有固定教材,学员上课主要是听报告、记笔记,课后开展讨论、写心得体会。没有桌子,学员就用腿代替;没有凳子,学员就坐在石头上;没有钢笔,学员就把笔尖绑到筷子上写字。
            豫西抗日军政大学第四分校在教学安排上,一般是早上学军事,上午学政治,下午学文化,晚上安排文娱活动。河南军区司令员王树声、第四军分区政治部主任余品轩等曾到学校作形势报告,从延安文艺学院来的作曲家时乐蒙教唱“抗大”校歌。学员刻苦钻研革命理论,努力学习军事技术,每次考试成绩都很好。
            随着抗日战争形势的发展,豫西抗日军政大学第四分校于1945年7月由官寺村白家门迁到禹县玩花台。在这里,豫西抗日军政大学第四分校利用了原来的小学校舍,师生的学习环境和生活条件有了较大改善。后来,豫西抗日军政大学第四分校还成立了军事队,队员是从新组建的部队中选拔的连、排级干部。
            1945年8月,根据抗日战争即将取得胜利的形势,豫西抗日军政大学第四分校的学员提前结业,奔赴各条战线。至此,豫西抗日军政大学第四分校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
            “走,跟着共产党走!青纱帐里,抗日英雄打出手!走,跟着毛主席走!报国仇,还河山,要把鬼子的老窝端……”时至今日,在官寺村,依然有村民记得80年前和豫西抗日军政大学第四分校的教官、学员做“邻居”时学习的抗战歌谣。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虽然豫西抗日军政大学第四分校办学时间不长,但学员满怀一腔热血而来,锤炼过硬本领而归,将革命的火种播撒。”王宏表示,如今,孕育精神火种的豫西抗日军政大学第四分校旧址已成为新时代的“思政课堂”,激励一代代后人传承初心、勇担使命、接续奋斗…… 
          (声明:本文不代表河南县域经济网观点,如是转载内容,河南县域经济网不对本稿件内容真实性和图文版权负责。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错误信息。)
    责任编辑:张家琛    

    下一篇:培训赋能强本领 护航儿童成长路
    上一篇:长葛市:精准发力 赋能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关于我们 |本网动态 |人员名单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法律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