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几十年风霜雨雪,目前,三民学校存有古朴沧桑的藏书楼等建筑,无声地向人们诉说着硝烟滚滚的烽火岁月……”7月11日,曾在老庄小学任教40多年的老校长陈根礼对记者介绍。
“老庄小学的前身就是三民学校,起初有教员3名、学生十几名,多数是附近村民的孩子。”据陈根礼介绍,三民学校由鄢陵县抗日名将陈德馨的胞弟陈德俭筹建。
1922年,国民革命军陆军检阅使署学兵团在开封招生,广揽有志之士,冯玉祥任检阅使。18岁的陈德馨报名应试,顺利考入学兵团。在学兵团,陈德馨认真学习所设课程,在学术测验考试中,成绩多次名列前茅。两年后,陈德馨担任学兵团排长、连长。1926年,他随冯玉祥参加北伐战争,任营长。1933年,29岁的陈德馨擢升旅长,驻防山东,后被授予少将军衔。
1936年,时任国民革命军第五十五军第二十九师第八十六旅旅长的陈德馨,出资在校内建设了一座砖木架构的藏书楼,又拿出2000块大洋购置了一大批进步书籍,以供师生阅读,播撒革命火种,培育抗日力量。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1938年5月,为了全面控制华中地区,来自徐州方面的数十万名装备精良的日军,在占领商丘永城、开封杞县等地区后,一路向西侵入河南省省会开封,直逼许昌、漯河等地区。
1938年9月,日军全面进攻武汉。在惨烈的武汉保卫战中,陈德馨以身殉国。不久,陈德俭将陈德馨藏书楼更改为“陈德馨纪念堂”。
抗战初期,陈德俭借助兄长陈德馨的名声和威望,招兵买马,成立了一支百余人组成的地方武装力量,成为鄢陵县颇有军事实力的人物之一。据《鄢陵县志》等相关历史文献记载,陈德俭的地方武装力量装备精良,除了有大刀、长矛等冷兵器外,还有长枪、短枪等武器,兵丁多为当地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军事实力雄厚,战斗力较强。
鄢陵县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第三研究室工作人员和玉杰告诉记者,1939年3月,为了有效开展抗日救亡运动,中共鄢陵县委决定利用党员程彦洛与陈德俭系淮阳师范学校同学的关系,想方设法争取陈德俭抗日救亡,先后派遣党员程雨农、张仙、孙子良等人到该校任教。随后,孙子良、程雨农、张仙三人组成了三民学校党支部,孙子良任书记,归属中共鄢陵县委领导。豫东特委特派刘建吾以教员身份到该校任教,具体指导该党支部的日常工作。
1941年年初,陈德俭辞去三民学校校长职务,其侄陈克谦任校长,继续办学,培养了大批学生。后来,战乱不断,兵燹频繁,又遭遇旱灾,该校被迫解散,学生、教员先后离开。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3月,鄢陵县委在三民学校原址上成立了鄢陵县委党校。
《鄢陵县志》记载,1988年9月,经鄢陵县人民政府申请,民政部追认陈德馨为革命烈士,并为其建立德馨亭、德馨碑。随后,陈德馨以身殉国的抗战事迹,在武汉和南京等地相继展出,并载入《鄢陵县志》。1997年9月,陈德馨烈士事迹被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英烈馆收录,向世人展出。2014年9月,陈德馨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三民学校党支部旧址是历史留给老庄村一笔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永远值得老庄人骄傲和自豪。”该村党支部书记金相新说。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正是华夏大地上的众多如三民学校一样的进步学校,培养出一大批具有革命思想的仁人志士,汇聚起强大的抗日救亡力量。
(声明:本文不代表河南县域经济网观点,如是转载内容,河南县域经济网不对本稿件内容真实性和图文版权负责。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错误信息。)
责任编辑:张家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