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亲子家庭穿梭桃林比拼采摘技巧,诗词爱好者在“飞花令”中斗智斗勇,鲜桃的甜香与诗词的墨香交织成画——这场集农事体验与文化盛宴于一体的活动,不仅是紫云镇“桃经济”的缩影,更彰显了农旅融合的旺盛活力。从田间地头的丰收图景到节庆活动的热闹场景,紫云镇正以“桃”为媒,大力发展“甜蜜经济”,让绿色产业成为乡村振兴的强劲引擎。
科技筑基,“甜蜜产业”筑牢发展根基
“‘突围’水蜜桃糖度16.8!这颗能参评‘最甜蟠桃王’!”在蟠桃节的评比现场,评委的报数引发现场欢呼。这颗赢得青睐的鲜桃,来自孟沟村的600亩桃园,而这样的优质品种,正是紫云镇种桃20年深耕的成果。
自1998年从郑州果树研究所引种20亩桃树起,紫云镇便与科研机构深度绑定,持续引进中蟠、中油蟠等优质品种。近年推广的高糖型品种因口感出众,成为省内知名商超的“常驻嘉宾”,甚至通过冷链物流直达新疆、沈阳等地。“2017年虫害后,我们全面推广套袋、疏果技术,现在烂果率不到5%。”种植大户林宪峰说,每年赴山东、河北“取经”的习惯,让“靠天吃饭”变成“科技管饭”。
产业的壮大离不开“掌舵人”的引领。孟沟村党支部书记钱四带领村“两委”跑遍周边城市,与省内几家大超市建立长期合作关系,40户桃农组成的“种植联盟”,让600亩桃园年产值稳定在300万元以上,带动四五十人实现家门口就业。“从试种到规模化,从找销路到订单上门,这颗桃子成了全村的‘致富果’。”钱四的话里藏着产业兴旺的密码。
农旅融合,节庆活动激活全域消费
“紫云镇的桃子又大又圆,绿色健康,味道甜。来这里真是值了,孩子都不想走!”来自许昌市建安区的游客张先生一家,在蟠桃节的“采摘趣味赛”中忙得不亦乐乎。这场将“桃元素”与“文化味”结合的盛会,正是紫云镇撬动农旅融合的支点。
以节为媒,紫云镇构建起“春赏花、夏采果”的全链条体验。春季,孟沟村的桃林化身“世外桃源”,粉霞花海与黛瓦白墙相映,吸引许昌、平顶山等地游客打卡,日均接待量超2000人次;夏季采摘季,蟠桃节的“诗词大会”成了新亮点——“诗海拾贝”背诵经典、“妙语飞花”挑战关键字、“文脉流芳”吟诵文言名篇,让果香与书香在田野间碰撞。
线上线下的联动更让产业“破圈”。抖音平台“紫云桃诗会”话题鼓励游客分享采摘视频,点赞超200即获现金奖励,单条最高播放量破百万;村内规划的采摘步道、桃花元素彩绘,让“一日游”变成“深度游”。村民孟朝选算过一笔账:“赏花季摆摊卖土特产,采摘季帮客商分拣,一年能多挣2万多元,这都是游客带来的福气。”
辐射周边,“桃经济”串起共富链条
“早上从许昌开车过来,摘完桃去村里吃农家菜,下午还能逛紫云书院,这趟值了!”游客李女士的行程,道出紫云镇“桃经济”的辐射效应。依托桃产业,紫云镇正成为连接周边城市的“乡村旅游枢纽”。
产业的溢出效应不止于旅游。孟沟村的桃园带动周边150多名村民季节性务工,分拣、包装、运输等岗位月薪超3000元;村里的垃圾分类亭、停车场等设施,在服务游客的同时,也让村民生活品质提升。“过去垃圾靠风刮,现在游客来了,咱村比城里小区还干净。”村民钱天明擦拭着门前坐台,笑得满足。
从“一颗桃”到“一条链”,紫云镇的实践印证着乡村振兴的路径:以绿色产业为基,以文化活动为翼,让农旅融合成为城乡互动的纽带。如今,紫云镇的桃林里,果农的笑声、游客的赞叹、冷链车的鸣笛交织在一起。这颗承载着科技、文化与希望的“紫云桃”,正以农旅融合为笔,在襄城大地上描绘出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百姓富裕的乡村振兴画卷。
“我们将持续以‘桃’为纽带,做强特色产业,深化农旅融合,通过举办蟠桃节暨诗词大会等活动,让更多人了解紫云、走进紫云。未来,我们会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拓宽销售渠道,丰富文旅体验,让‘桃经济’成为乡村振兴的强劲引擎,让乡亲们的日子像桃子一样越来越甜,让紫云镇的文旅名片更加响亮。”紫云镇党委书记代文涛说。
(声明:本文不代表河南县域经济网观点,如是转载内容,河南县域经济网不对本稿件内容真实性和图文版权负责。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错误信息。)
责任编辑:张家琛